绝美古今!《二十四史》100句精华(二)


51、耕则问田奴,绢则问织婢。《魏书》


52、迷而知返,得道不远。《魏书》


53、尚俭者开富之源,好奢者起贫之兆。《魏书》


54、思政不察逆顺之理,不识大小之形,不度强势之势,有此三蔽,宜其俘获。《北齐书》


55、任之重者莫如身,途之畏者莫如口,期之远者莫如年,以重任行畏途,至远期,惟君子为能及矣。《北齐书》


56、俭为德之恭,侈为恶之大。《周书》


57、清者莅职之本,俭者持身之道。《周书》


58、学不精勤,不如不学。《周书》


59、士必从微而至著,功必积小以至大。《周书》


60、化于敦朴者,则质直;化于伪者,则浮薄。《周书》

61、经师易求,人师难得。《周书》


62、人生不得行胸怀,随寿百岁犹为夭。《南史》


63、蝉躁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《南史》


64、行生于己,名生于人。《北史》


65、审而后发,犹未为晚。《北史》


66、时不可再,机不可失。《隋书》


67、因人成事,其功不难。《隋书》


68、清其流者必竭其源,正其本者须端其末。《隋书》


69、先谋后事者逸,先事后谋者失。《旧唐书》


70、与人共其乐者,人必忧其忧;与人同其安者,人必拯其危。《旧唐书》

71、乐闻过,罔不兴;拒谏,罔不乱。《新唐书》


72、成立之难如升天,覆坠之易如燎毛。《新唐书》


73、在善用,不在众。《新唐书》


74、不才者进,则有才之路塞。《新唐书》


75、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,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。《旧五代史》


76、天子,兵强马壮者当为之,宁有种耶。《旧五代史》


77、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《新五代史》


78、毁誉乱真深可畏,直言不闻深可畏。《新五代史》


79、习见善则安于为善,习见恶则安于为恶。《新五代史》


80、人不率则不从,身不先则不信。《宋史》

81、世之治乱,在赏当其功,罚当其罪,既无不治。《宋史》


82、感物之道莫过于诚。《宋史》


83、上有忧危之心,下有安泰之象,世道所由隆。《宋史》


84、恩赏明则贤者进,刑罚当则奸人消。《辽史》


85、贤达哀乐,不在穷通祸福之间。《辽史》


86、疑人勿使,使人勿疑。《金史》


87、政令乖失。则人心不服,虽得之亦将失之。《金史》


88、人之聪明,多失之浮炫。《金史》


89、教化之行,兴于学校。《金史》


90、学校者,士之所受教,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。《元史》

91、力无所用与无力同,勇无所施与不勇同,计不能行与无计同。《元史》


92、为国之道,在立法、任人二者而已。法不徒立,须人而行;人不滥用,惟贤是择。《元史》


93、天下未尝乏才,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理势然耳。《元史》


94、天地之间,人寿几何?恶可无闻,同腐草木也!《元史》


95、待人以诚,人亦以诚待我。《元史》


96、富贵一时,名节千古。《明史》


97、附小人者必小人,附君子者未必君子;蝇之附骥,即千里犹蝇耳。《明史》


98、居高位者易骄,处佚乐者易侈。《明史》


99、求治之道,莫先于正风俗。《明史》


100、言路者,国家之命脉也。《明史》



绝美古今!《二十四史》100句精华(一)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回帖